
最近的俄乌战场,简直比电影还刺激,一出“包饺子”的大戏正在顿涅茨克上演。重磅消息砸来,俄军宣称在红军城方向,成功将乌军31个营级单位围了个水泄不通,上万乌军陷入绝境。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普京却突然发话,要求给乌军“留条活路”。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?
这场被外界称为“红军城决战”的对峙,究竟是俄军的瓮中捉鳖,还是乌军的绝地反击?战场的走向,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晰了。
饺子馅是怎么被包上的
包围圈不是一天形成的。根据俄国防部的通报,这次俄军在红军城和哈尔科夫的库皮扬斯克,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包围圈。
尤其在红军城,俄军的战术明显升级了。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地面硬推,而是配合无人机群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。
乌军的补给线和通讯系统,在俄军的电子战干扰下几乎瘫痪。就在10月20日,一支乌军车队想从库皮扬斯克给城里送弹药,结果离包围圈还有5公里,就被无人机盯上,前后不过3分钟,就被精准打击,灰飞烟灭。
这种“发现即摧毁”的打法,让乌军的任何突围或增援行动都成了奢望。到了10月25日晚,随着罗金西克镇被俄军拿下,通往红军城的最后一条战略公路也被彻底切断。这一下,饺子皮算是彻底捏紧了。
普京的活路与泽连斯基的死命令
面对巨大的战场优势,普京在10月24日的军事会议上,却下了一道令人意外的指令。他要求俄军“保持人道传统”,允许投降的乌军撤离,还特别强调要避免平民伤亡。这番话,既是说给国际社会听的,更是对包围圈里乌军的一次诛心之战。
然而,基辅方面态度异常强硬。泽连斯基在23日的夜间讲话中,虽然承认红军城的局势“极其艰难”,但依旧下达了死命令,要求部队“坚守每一寸土地”,继续消灭“占领者”。
更有乌克兰媒体报道,乌军高层甚至向城内守军空投了手写指令,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拖延俄军,为后方争取时间。可现实是,前线士兵透露,一些部队的弹药仅够维持72小时,医疗物资更是早就用光了。
靠山山倒,油箱见底
乌军之所以陷入如此绝境,与西方的“画饼”式援助脱不了干系。欧盟原定10月交付的20万枚炮弹,因为产能问题,直接推迟到了明年1月。
美国虽然在10月18日宣布了新一轮3亿美元军援,但其中一半都是单兵反坦克导弹,对于这种大规模的阵地战,作用实在有限。更打脸的是,乌克兰驻法使馆还被曝出挪用援助资金的丑闻,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。
反观俄罗斯,其军工体系却在持续发力。俄国家技术集团宣称,今年已向部队交付了2000架新式无人机,炮弹月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万发。
此消彼长之下,一名乌克兰退役军官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,无奈地坦言:“我们现在打的是一场资源消耗战,但对手的油箱比我们满得多。”
战场之外的大国掰手腕
红军城的战火背后,是美俄之间更加激烈的博弈。就在10月21日,俄罗斯成功试射了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,据称飞行了约14000公里,这无疑是向对手亮出了肌肉。
美国第二天就立刻还以颜色,宣布制裁俄罗斯最大的两家石油企业。紧接着,总统特朗普在23日直接取消了原定的美俄领导人会晤,摆明了不想谈。
面对这一系列操作,普京表现得相当淡定,公开表示这些制裁对俄罗斯经济影响不大。10月26日,他还亲自视察了特别军事行动指挥部,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当面汇报了包围上万乌军和导弹试射的成果。普京的底气,显而易见。
结语
红军城之战,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,更是意志与资源的终极对决。被围困的乌军,名义上是31个营,实际上兵力只剩5500多人,被压缩在城西的工业区,依靠地下工事苦苦支撑。俄军则已经控制了城市六成区域,并下达了27日前的最后通牒。
无论结局如何,这场冲突都再次证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现代战争中,仅凭勇气难以弥补实力的巨大鸿沟。希望各方能早日回归理性,让和平的曙光重新照亮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,毕竟,受苦的永远是普通人。
上股票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